閒來無事,決定一天寫一張照片。但是馬上就發現,這是一個過時的事情,因為大家都說照片應該是一組而非透過單張來評價。為什麼?
這其實跟現代主義有關,以前現代主義興盛的時候,大家相信藝術是以媒材特性為核心,譬如顏料、紙張、或是照片的邊框、視角與平面性。所謂談論藝術,就是談論這些因素的關係,也就是形式。在這個意義上討論一張照片是可行的,因為那不僅僅是一個畫面,而是有好多的形式要素在其中產生關聯。
但是現代主義衰退之後,大家不談形式語言了(現代要看人談形式語言,只能去看設計界),覺得這是一個過於抽象、遠離現實的東西。論者甚至批評這只是少部分策展人、評論家標舉特性攝影風格的結果。取而代之的是一組組計畫型的攝影創作。這種創作有幾個特徵,第一,它與社會更加密切。第二,它強調整個過程,而非將畫面視為作品最後的呈現。第三,它呈現特殊的處境,不論是區域的文化或是個人的生命史。
最後這一點尤其重要,它顯示這類創作如何具有一種反現代主義的性格。
所以回頭來看Steiglitz這張照片就覺得很感慨,在攝影史上這張照片代表攝影家開始嘗試從形式的角度去創作。可以想見當時他們是如何興奮的好像發現了一個新天地。另一個意義是,它顯示攝影如何受到繪畫影響。我們都熟悉一種攝影史的寫法,就是現代攝影是從告別繪畫開始。但其實這張照片是Steiglitz受印象派當中的日本風格影響,你看那個畫面的分割與物體在邊緣忽然斷掉的感覺,跟日本版畫是不是有點像。
但是這張照片真正讓我覺得有意義的,不是這些藝術學的東西,而是我曾經坐在這棟大樓前,它讓我聯想到某一個時期的我。我想藝術家應該會氣死,就像每次攝影師努力構圖、發揮創意,結果大家只看自己帥不帥美不美ㄧ樣。我並非覺得這種看照片的方式沒有意義,我覺得這是在形式語言與社會性創作之外,一個攝影經常被忽略的地方。想想有哪種媒材會像照片這樣輕易地引起個人的感受。
用羅蘭巴特的話來講,就是從個人性來建立攝影學的基礎。有沒有立刻有學問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