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拍攝傍晚時的惠濟宮後,開始對宮廟產生了一些興趣
以往我對於這題材興致缺缺,一部分是覺得了無新意,一堆人拍起來都差不多,再來是新聞時常出現各種負面消息,打架鬧事黑道掛勾
讓我對自己的文化算是有點排斥吧
然而在傍晚拍攝時,藍調的天空與建築配上暖色的燈籠,加上沒什麼人的氛圍讓我感覺相當不錯,寂靜中帶點神聖
也許只有在逢魔之時,才能稍微感受到神的氣息
在拍完繪濟宮後,便開始尋找其他的廟宇,想找尋相同的氛圍場景
位於大溪老街中的福仁宮,雨天的傍晚,老街上冷冷清清
寺廟內的大紅燈籠紅通通的,透露出祥和的氛圍
士林神農宮,興建於1741年,為士林三大古廟之一
傍晚下班的人潮漸漸的多了起來,整排的燈籠首先照亮小小的巷弄
碧山巖和惠濟宮一樣,都是供奉開漳聖王
第一次擴建於1801年,並且雕造鎮殿聖王及李、馬將軍金身,至今也有200年的歷史
假日的關渡宮附近總是人聲鼎沸
然而碰上雨天加上又是傍晚時間,整個冷冷清清
也許只有這時候,才能靜靜的在廟內沉澱
我很不少人看過網路流傳的影片,為攻殼機動對劇場版-無罪的片段
第一次看到真的會令人起雞皮疙瘩,台灣的宮廟在押井守導演下竟然能有如此的氛圍
不禁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差異,讓自己的文化由外國人展現出來?
我想應該是平常的美學養成吧,中華民國美學儼然成為自嘲的名詞
我們總是什麼都想要,但最重要的精隨卻沒學到,下場就是變成四不像,粗製濫造的拼裝車
之前破渡寫的這篇,就和我拍宮廟所遇到的問題很類似
台灣的宮廟本體很美,然而外在各種因素導致很難取景
LED跑馬燈以及完全沒質感的鐵皮附加建築,粗暴的撕裂整體的視覺美感
五顏六色沒統一的燈源,有如小朋友剛拿到化妝品,胡亂的在臉上塗塗抹抹,形成噁心的色塊
萬惡的LED跑馬燈,我覺得是最頭痛的問題,往往占在最重要的地方而難以迴避
碧山巖還上了表情符號,完全的氛圍破壞者
關渡宮一樣,跑馬燈占據中央無法迴避
如果換成燈籠,可以想像一下那氛圍會有多不一樣
關渡宮,格格不入的豬花燈(不是早就過完年了嗎?)
還有那不知道用途的白色柱狀建築,完全的煞風景
神農宮,我自己覺得很沒質感的春聯,然後還不對稱,右邊柱子多了一張
雖說過年貼春聯是傳統,但是也許有更好的方法? 直接做一個春連燈籠掛上去,我想也比現在好看很多
再來就是左右光源不同,左邊是螢光燈右邊卻是暖色燈
這些一點點的細節加起來,就是讓人煩躁的開始
大大的LED發光牆,把關渡宮正面打得亂七八糟的
我想信眾應該不會覺得,沒了這塊就會萬是不如意吧?
除了外面,殿內也是有讓我不喜歡的東西
就是光源不統一,日光燈管完全把燈籠的光壓下去
人潮多光源要充足我知道,但我還是喜歡大溪福仁宮那樣,殿內完全由紅色燈籠給照亮的感覺
如同破渡說的,當大家都不在意,不在乎時
那台灣的宮廟美感也就這樣了,無法再往更上提升
在美學上,多堅持或是多考慮一點,就能讓細節提升上來,或許不用羨慕日本的神社,我們的宮廟也能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