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會是單卡插槽」
在 EOS R 發表後,當廣大 Canon 粉絲,在經過了 Sony 大殺四方的 E-mount 系列,甚至在長年的競爭對手 Nikon 都已經推出了 Z 系列的此時,當 EOS R 發表前夕,網路上醞釀的氣氛可以說是熱到了頂點,就要從蓋裡噴發出來了。
「單卡」、「沒有大轉盤」、「沒有搖桿」
「散場了散場了」,各種酸文、玻璃碎裂聲充斥在網路上時,我卻十分好奇,在我與 Canon 一別這六年來,當年塞滿我防潮箱的經典紅色 logo,在這個「無反光鏡」、「全片幅」相機當道的年代,究竟端出了什麼樣的一台相機,作為這勢必會在相機歷史上記上一筆的領頭羊。EOS R 這麼大一台,無反都不無反了。
在我拿到 EOS R 之前,在網路上看到這樣一句話,而這件事情也在我拿到相機的瞬間,產生了同樣的想法。
但很有趣的,其實仔細觀察 EOS R 跟現行的全片幅無反,其實尺寸與重量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而這樣的錯覺感,可能來自於他最起初搭配的鏡頭,要不是 24–105mm f4,要不就是上面照片中的這顆 RF50mm f1.2。
其實要聊到這個部分,必須從 Sony 的第一世代的 A7 開始講起。當時 A7 在相機市場上掀起了巨大的波瀾,我想最大的賣點是「最小的全片幅數位可換鏡頭相機」。
而乘載著這樣的想法, Sony 在最初所推出的 E-mount ,例如我現在最愛使用的 55mm f1.8,例如 35mm f2.8,例如28mm f2,即便是變焦鏡,也搭配了一顆很輕小的 24–70mm f4。
雖然我不知道 Sony 原廠的想法,但就我自己的觀點來說,那是 A 環還活著的時代,如果想要專業相機,可以考慮 A99,而 A7 系列則作為 Sony 使用者的備機,然後推出了個轉接環,讓你可以把手邊的 A 環鏡頭轉接給 E 環使用。
而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了結局,A7 的銷量碾壓了整個消費者市場,隨著 A7 第二世代,以及現在第三世代的相機。Sony 的微型單眼(或著無反,隨便你愛稱呼什麼),的確在很短的時間內修正了大多數消費者的意見,同時快速的反饋在下一世代的相機身上。
而現在,已經有為數不少的專業使用者在使用 Sony 的 A7 系列,於是乎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幾年 G master 系列的發展,鏡頭越來越大,大的已經與機身不成比例了。
當對於光學原理有一定程度的認知時,我們了解物理性質是有其極限,我們不可能要求一顆 for 全片幅的鏡頭,要 24 到 200mm 的變焦,同時帶有 f1.4 的大光圈,最好體積只有手掌大,順便在賣你一萬八千台幣就好。
這種事情不可能存在,所以在追求畫質,追求大光圈的現實下,鏡頭越來越大。
而這個時候的現狀,已經跟 A7 剛推出的時候不同,使用者已經不再是擁有 A 環的相機,把 E 環當作備機,而是直接把 E 環當作主要使用的機種。
於是 Sony 的第三個世代,可以說是真正的提供了各種類型的消費者一個解答,無論是業餘,或是職業用戶,都可以憑著「一台」E 環的鏡頭當作主要拍攝用相機。
要輕便,可以選擇小光圈鏡頭,要畫質跟光圈,就買大顆的 G master 鏡頭。
而當你大量的運用 G master 鏡頭時,其實當年的「輕便」訴求早已不在,重點在於對於機身的信賴度,以及畫質的展現、無反相機帶來的所見即所得等特性。
講了這麼多,讓我們回頭來看 EOS R。
作為第一台 Canon 的全片幅無反相機,EOS R 的策略是?
在 EOS R 之前,藉由 EOS M 系列,Canon 其實已經證明了他們生產的無反可換鏡頭相機,在性能上是沒有問題的,還記得當年跟 Nikon 1 同期剛推出第一台 EOS M 時,我想如果翻開當時的文章,應該都可以看到那時有諸多慘烈的評價,但時間一晃到了 2018 年末的現在,雖然我只有在展示中心短暫的玩過 M5,但對於他無論是對焦、反應上,都留有不錯的印象。
而 EOS R 我認為與其說是延續著 EOS M 系列,不如說是即將要取代掉 DSLR ,也就是傳統的單眼相機。
當數位單眼剛推出的時候,還是有許多職業使用者依然使用著底片,一方面當年的相機畫素太低,可用的 ISO 也不高,同時也沒有全片幅的選項,只有 APS 可以湊合,所以很多人說,底片不會這麼容易被取代掉。
沒過幾年光景,幾乎人人手上都已經是 DSLR,而現在,對於 DSLR 來說,以是碰上了當年 SLR 一樣的現實。
雖然在一些報導中指出, Canon 並沒有打算放生 EOS 鏡頭,但從 RF 鏡頭上的控制環來看,我認為在不遠的未來,將會全面被 EOS R 系統給攻佔。
從 RF 第一波公佈以及上市的鏡頭可以看出,無論是 50mm f1.2,甚至是 28–70mm f2 鏡頭,甚至是搭配作為 kit 組的 24–105mm f4 鏡頭,都與輕便扯不上邊,只有 35mm f1.8 勉強可以算得上是小鏡頭。
所以,許多因為 EOS R 是單卡槽而卻步的朋友,我相信下一台相機不會很遠,既然投注了這麼多高價位的鏡頭,勢必緊接著,尤其是即將到來的 2020 東京奧運,各家廠商真正的決戰點應該就會是那個時候,誰可以靠著專業級的無反單眼,搶下消費者的目光,也讓我對於兩年後的奧運盛會,不由自主地期待了起來。
而雖然 EOS R 現在的狀況略顯尷尬,但我認為他的階段性任務,一個是宣示自己踏足無反全片幅的世界,一個是讓舊有的 Canon 用戶有個過渡期的產品,讓你在擁有 5D mark 4 的同時,可以利用 EOS R 來輔助的當作第二機運用。
而對於才剛要踏入攝影世界的玩家來說, EOS R 也是一台操作上很親民的相機,上手迅速,操作介面清晰,邏輯跟思路都很合宜,唯一的缺點,就是鏡頭跟上的速度可能還不夠。
整體而言,EOS R 操作性能如何?
手感方面,EOS R 的手感是好的,握把很深,可惜的是這次拍攝我只有一顆 50mm f1.2 的鏡頭,鏡頭本身過於沈重,所以手腕的負擔還是略大,這點會成為一個隱憂,我在後面會再提到。
Canon 現行機種的翻轉螢幕,以及觸控的效果很好,翻轉螢幕可以自由旋轉,無論要自拍(雖然我不自拍),或是高、低角度拍攝,直幅或橫幅都可以任意的調整,這點給予很高的評價。觸控方面除了選擇對焦點,也可以操作選單,對於選單快速選擇上也有幫助,對於一些螢幕上的功能都可以按壓選擇,對於新手來說算是很直覺。
對焦性能,已經完全不是當年 5D2 只有中央點對焦的 Canon,雖然還有可以更優化的空間,對職業使用者來說基本上應該不成問題,掌握好對焦基本原則,室內、室外都是可以順利對焦,而對焦的模式分成幾種,這邊簡單的分享一下這次拍攝的心得。
我拿到相機後,只有六天的時間,週末馬上進行了兩場婚禮紀錄的拍攝,週一就出發到日本四天,回到台灣後立刻就送回相機,所以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自在的嘗試,下面只能依照我短暫的試用,講講我的想法。
首先是在街拍時,我會使用眼部辨識的功能,讓對焦區域選擇大一點,然後放任相機任意的拍攝,基本上只要人不是太遠,都還辨識得到,雖然偶有誤判的情況,但在街拍上,我並沒有特別在意,畢竟都是以盲拍居多。
在人像拍攝時,我會選擇單點對焦以及單次對焦的模式,把螢幕翻轉出來,左手握著螢幕,利用左手的拇指選擇對焦點。
這邊我要說 EOS R 有個很棒的地方是,他可以選擇對焦點選擇的觸控區域,所以我可以把它設定在某一側,這樣即便只用單一拇指操作,也不會因為距離離的太遠,而必須硬要把虎口張開,或是會有按不到的問題。
而對焦點選擇也有細分成相對或絕對位置,但因為測試的時間不太夠,這部分也許未來有機會,再仔細地做分享,我自己是還蠻有興趣其中的差異。
而在拍攝婚禮紀錄的時候,我會把對焦區域調整成區域自動對焦,並且改為伺服對焦,讓相機自行在一個固定區域內判斷該拍攝的物體,尤其在闖關、敬酒等較為混亂的狀態,而進場、拜別等,在轉換回單點對焦的模式。
我自己在使用相機上最在意的幾個要素,包含「開機速度」、「對焦性能」以及回饋給攝影師本身的反應速度,EOS R 的確是具備了有讓職業攝影師可以順利工作的性能,但是…
說好的搖桿呢?
其實我並不是要挑毛病,但我實際在使用上,雖然觸控螢幕很方便,但我在拍直幅的時候鼻子時常會碰到,導致對焦點突然跳到最右下角,這是其中一個問題,另一個是使用十自鈕來選擇對焦點的速度有點緩慢,因為對焦點太多(是的,這是一個少了要被罵,多了要被嫌的窘境),導致我靠著方向鍵在移動對焦點速度沒有那麼快,不像以前的搖桿可以飛快地調整位置。
而,其實是有個解套的辦法,就是可以利用主轉盤與速控轉盤來調整對焦點,缺點是要先「按下」對焦點選擇的快捷鍵(不然就會調整光圈快門),然後再滾動對焦點,利用轉盤調整對焦點的格數跳的比較快,速度上是可以更快,但你必須很熟悉,我認為要熟練的使用兩個轉盤精準地找到對焦點,至少需要一兩週密集的工作才有辦法辦到,甚至像我這種資質比較駑鈍的,可能要給我一兩個月以上才會適應。
下一代,給個搖桿,拜託。
功能鍵的配置
EOS R 很棒的一點是,也開放了幾乎全部的按鈕可以自定義,讓每個使用者可以客製自己喜歡的配置,當然壞處就是借了別人的相機就不會使用了。
我這次在功能鍵配置的設定上如下:
轉盤部分
鏡頭前端控制環(控制環): 光圈調整
右手食指轉盤(主轉盤): 快門調整
右手拇指轉盤(速控轉盤): ISO 調整(須按半快門後方可調整)
M-Fn Bar (有啟用安全鎖)
拍攝狀態: 白平衡調整
播放轉態: 影像瀏覽
自訂按鍵
M-Fn: 對焦點回到中央
十字鈕: 直接移動對焦點
*如果使用沒有鏡頭控制環的相機,我應該會把 M-Fn Bar 改為 ISO 控制
讓主轉盤控制光圈,速控轉盤來控制快門。
關於電池手把
這次有借到 EOS R 的電池手把,手把的部分握感很好,稍微肥了一點點,但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如果會需要大量使用較大顆的鏡頭,有手把會輔助配種,讓握起來變得更輕鬆。
這次在拍攝上我都沒有使用到閃燈,其實就如同我在前面提到的,其實 EOS R 搭配新生的 RF 鏡頭,其實重量是不輕的,雖然我們可以把翻轉螢幕翻出來進行對焦,但整體的配重,其實是需要兩隻手來握住,尤其是搭配了閃燈使用後,可想而知配重會更吃重右手,其實長期下來我認為對右手也是不小的負擔。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在碎念搖桿的主因,也許對於其他類型的拍攝,翻轉螢幕選取對焦點很快、很直覺,我也覺得這塊螢幕做得非常好。
但對於職業婚攝的使用上來說,是需要適應一下,而這小小的芥蒂感,只要多個搖桿就解決全部的問題了。
而 M-Fn bar,就我自己的看法是很有趣,但如果是我購買 EOS R,我會選擇盡量只搭配 RF 鏡頭來使用,因為鏡頭控制環來調整參數上是很方便的,我特別喜歡可以分配給光圈/快門/ISO 各一個轉盤的相機,如果搭配 RF 鏡頭,就可以很完美的利用左手控制光圈,右手食指控制快門,而拇指來控制 ISO,對於習慣使用 M mode 的攝影師來說,會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
最後我覺得 R 系列的發展未來會很好,而各家廠牌各自競爭,對消費者來說,也會是好事一件,雖然我還心醉於蔡司的 Batis 系列,讓人不由的期待起未來,相機還能再走到什麼樣的境界呢?
感謝台灣佳能出借相機,本文無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