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問到,當你已經擁有了 Sony A9、A7 markIII 這樣最新世代的「全片幅」數位單眼,同時基本的變焦、定焦鏡都已備齊之時,怎麼會回頭去拿起一台,感光元件只有 1″ 大小的「小DC」呢?
這是我第一次搭乘 ANA(全日空),從桃機第二航廈新增的櫃檯托運行李後,展開了今年十一月間短暫的小旅行,原本久仰著 ANA 大名飛行而非常期待的這趟旅程,卻搭乘到相對老舊的班機,上一個世代的螢幕,雖然點開了《蟻人與黃蜂女》,想要放鬆一下心情,但混亂而過度對比的畫面,越看卻越是頭疼。

如果要論 RX100 這台相機,其實當這個系列的相機第一次發表時,我就有股衝動想要購買,但當時因為網路上時傳 Sony 的相機無論是顏色的表現,或是操作上的困難度,都成為了阻止我在 2012 年與這款,短短六年即進化了六次的相機見面。
六代!在我看到 RX100 VI 發表時,我一下還沒反應過來,「不是這系列才推出沒多久嗎?怎麼出到六代了?」
先無論 Sony 的機海策略有多麼的嚇死人, RX100 也成就了一件讓我覺得很有意思現象,就是當 RX100 VI 發表之時,RX100 III 還在持續的販售,所以到相機店裡可以同時看到 III, IV, V, VI 都有新機在販售,應該很少有這種一款相機,同時有四代在販售的列表上吧。

當你已經擁有了專業級的全片幅相機,一台 1″ 感光元件的小數位相機可以帶給你的是什麼呢?
無反相機大行其道之時,我們已經清楚的明白,隨著 m4/3、APS一直到現在即將進入無反全幅時代,鏡頭基於光學上的限制,縮小化已經是不可能的,如果拿著 olympus、fujifilm 的相機,也許還可以期待搭配較小光圈的鏡頭,來達到輕薄的目的,但那也僅止於小光圈的定焦鏡,如果想要搭配大光圈,甚至變焦鏡,體積依然是不可忽視的,當然比起傳統的 DSLR 是輕便了許多,但如果想要收進口袋裡,是不可能的事情。

更不用說,像我這樣全面換成全片幅機種的攝影師,搭配了大光圈鏡頭,老實說重量上只能對比傳統的 DSLR 稍微有優勢,無論如何都還是需要帶個攝影包,才有辦法裝下個一機兩鏡,甚至三鏡來使用。
對一個喜愛 Street snap 的攝影師,我想大家都希望可以擁有一台,在大多數時間,都可以隨時掏出,對比手機來的有優勢,影像品質不至於太差,同時輕薄的讓你幾乎忘了他的存在。
而這樣一台相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尤其是當手機的拍攝性能越來越好的同時,我看過 iphone X 拍攝的結果,最近也玩了一下 google pixel 3,如果以廣角定焦的小相機來說,除了握感以外,應該是越來越難跟手機對抗,而一台高變焦,可望遠的小型數位相機,也許是目前這個時代,最好的解答。

我想 RX100 無論在銷售量或是名聲上,都已經不需要再做多餘的贅言,而這次為什麼會特別對六代感興趣,誠如我前面所言,
這是一台 24 — 200mm f2.8–4.5 、1″感光元件的相機
24–200mm ,具有 f2.8–4.5 的光圈是什麼概念?如果用在全片幅相機上,大概就會像是下面這個體積,一台 A9 搭配了 28–75 的 f2.8 鏡頭,配上一顆 70–200 f4 的鏡頭,我想這是最接近帳面上數字組合後的體積。

1″ 的感光元件在職業攝影師眼裡,可能小的很不起眼,但如果你把他的對手換成主流的 DC 市場,目前還是有很大量的相機在使用 2/3″ 感光元件,相比之下在設計高變焦鏡頭上,應該是更困難許多的。
當然,我們都知道魚與熊掌不能兼得,愛江山跟愛美人之間也許只能挑選一個,RX100 VI 放棄了, f1.8 的廣角大光圈,而換來了 200mm 端的望遠,同時 Sony 很快速地又推出了加強版的 RX100VA,提升了機體的性能,但保留了 24 端 f1.8 的大光圈。由於 f1.8 與 f2.8 差了兩級之譜,代表無論是快門,或是ISO 都會有更多的運用彈性,也註定了五代跟六代,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只是我總覺得應該要把 RX100 VI 叫做 VA,而讓 VI 這個數字,給正統的後繼者延續下去,但那又是我自己的多心了。

我必須坦白講,如果我是第一次拿到這台相機,可能也得多花一點時間在適應他的邏輯,但對於已經長時間在使用 Sony A7 系列相機的我來說,在選單及功能上幾乎是八成以上的相似。
我把鏡頭前方的轉盤設定成了光圈,背部的轉盤選擇成快門,另外將垃圾桶那顆功能鈕改成了 ISO,把拍攝模式調整成 M mode 之後,輕鬆地放入牛仔褲的後口袋裡,就可以出門了。
抵達東京的時候,連續都是陰雨的天氣,在昏暗小店裡吃著拉麵,空蕩的山手線上從池袋離開,ISO 2500 的雜訊不能說不明顯,但以生活上的隨拍來說,卻也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更不用提 ISO 800–1600 都是很好運用的範圍,這也讓不能算很大的光圈,有在夜裡可以發揮的餘地。
坦白講,即便是 ISO 2500,對比過去的底片時代,都已經是很方便的高 ISO 了,也許是我們都被 A9 動輒 ISO 12800 的好表現給慣壞了胃口。

如果要為這趟試機的旅程找一個重點,我必須說那絕對是 200mm 的望遠端,24 端的好用,我想有使用過前幾代 RX100 的玩家,基本上已經了然於胸,更何況六代的光圈還是相對較小的 f2.8,很明顯的,要舉出一個非 RX100 VI 不可的理由,就一定是那 200mm 的望遠端。
下面用幾個對比圖來顯示 200 端可以帶來的望遠能力
24mm (左) 200mm (右)
200 端可以幫助你捕捉很多生活中的細節,因為他夠望遠,你不容易被發現,或者也可以說不容易驚擾你想拍攝的對象,無論是人,是水中的雁鴨,或是一隻蝴蝶。因為視野狹小,你可以隨意的切割物件,善用構圖的巧妙,創造自己視野下的抽象感。因為具有壓縮感,在拍下整個城市時,能夠更為緊湊而緻密。



如果一台相機不能讓你隨時掏出來,他就不配稱為一台好相機,尤其是對喜愛街拍的攝影師來說。
這個世界就是一個不停變化的巨大舞台,而我們深陷其中,你沒有辦法預期接下來眼前會不會有一道美好的光線,然後一台腳踏車經過,瞬間形成一幅你應該要保留下來的畫面,而這時候,你會希望口袋裡就有這麼一台相機。



RX100 VI 在 35mm 左右的光圈是 f3.5,50mm 左右是 f4.0,之後大概就是維持 f4.5,就像所有的變焦鏡一樣,我們大多會使用的就是最廣角端跟最望遠端,但如果有使用到大概 50 左右的視角時,光圈可能還是稍微偏小了一點,這點有點可惜,但我想 Sony 的策略也很清楚的,如果希望在 50~70 這個焦段可以擁有更大的光圈,那應該要選擇 RX100 VA。
有些人會提到 RX100VA 跟RX100 VI 是不是有點互打的問題,以我的觀點來說,依照使用習慣,單純街拍、人文速寫可能 100 VA 比較適合,如果旅遊、風景,我想首選就會是 100VI。

因為只有短短的幾天,我幾乎每天都四點接近五點的時間出門,在日本上班族還沒開始聚集前,走上個三、四公里,期待在街上看到些什麼,我自己在街拍的速度是很快的,我總是希望可以看到更多條巷子,找到更多有趣的畫面,如果要說的話,在拍攝上是比較主動的,直到發現了直得等待的目標才會慢下腳步來。
RX100 的使用者應該知道,因為體積很小,加上表面的金屬雖然很有質感,但也比較滑手,可能要搭配著碗帶,在快速的街拍時會比較安心,市面上也有推出許多輔助握住相機的黏貼式手把,或是從底座鎖上去的配件,都是讓你可以更安定的握住這台相機。
如果是旅行拍攝或是風景,問題到還不大,如果是會迅速抽出相機的街拍,可能還是要綁在手腕上會比較安全一些。

倘若我們回到一開始的問題
當你已經擁有了專業級的全片幅相機,一台 1″ 感光元件的小數位相機可以帶給你的是什麼呢?
我想那是一種隨心所欲的樂趣,在你已經熟稔於拍攝這件事情上,看到一個令你驚喜的畫面,,從口袋掏出相機,升起觀景窗,相機會自動開機,然後利用 liveview 的特性,快速地調整光圈快門,達到你想要的曝光狀態,透過拇指在螢幕上滑動選擇對焦點的位置,然後按下快門,最後輕輕壓下觀景窗,相機自動關機,把相機收入口袋,繼續原本的路程。


畢竟,在長距離的旅行,或是攜家帶眷的全體出遊時,肩扛著幾顆鏡頭,往往在旅行的第三天開始就會漸漸感到後悔,對於換鏡頭感到疲累,至於最後不停思索為什麼不少帶兩顆鏡頭出門的人,也是不在少數。
雖然我自認為已經是很願意帶著相機出門的人,但也是免不了會碰上,不適合多背著一個相機包的場合,一台可以收在口袋內的小相機,也許勉強可以稱為卡片機,還是有它的道理所在。


最後,我覺得這是一台可以推薦給入門新手的相機,也是一台可以推薦給已經滿防潮箱相機的人,即便我對於 GR 的手感情有獨鍾,但你不能夠忽視的,是 200mm 又有良好畫質的魅力,如果要出國旅遊,我相信這台相機可以帶給你滿滿的回憶,尤其當你看到遠方的山群綿延,你可以恣意在 24 的廣角與 200 的望遠中選擇你想要擷取的吉光片羽,三萬塊的售價,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