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我們都曾有過被某張照片「擊中」卻不全然明白原因的一刻,遇到這樣的時刻,我們往往會在心裡輕輕「哇」一聲,然後就放它走了。有個叫羅蘭 · 巴特(Roland Barthes)的人,卻曾分析這樣的「擊中」,他把它稱為:影像的刺點。
首先要說,Roland Barthes 並不是攝影師,甚至本和攝影圈毫無關係,只是因為他的一本自說自話、絮絮叨叨的議論文集,而在後來被無數的攝影師、攝影愛好者所取經,那本書叫做《明室》。
Roland Barthes 在書裡很明確地說了,他不懂攝影,他曾經的本職是做符號學研究,於他而言,一張張照片是被評論的對象,於是《明室》是攝影評論書籍裡最業餘的,同時也是最真誠的。
James Van Der Zee
他是如何解釋影像的刺點呢?Roland Barthes 用 James Van Der Zee 的一張關於美國黑人的全家福照片作了自己的解釋。那張照片體現出了這家人的嚴謹的儀態和對階級的努力與嚮往,他們顯得有教養且優雅,而擊中他的卻是裡面妹妹(或女兒)腳上的一雙帶襟皮鞋。
「一雙如此老實的皮鞋何以會觸動我呢?我的意思是,這種款式讓我想起了哪個年代呢?這個刺點使我產生了一種十分親切的感覺,幾乎是一種溫情。然而,刺點沒有道德或優雅情趣的意思,它可能缺乏教養。」— Roland Barthes
他進而提到了 William Klein,我們熟悉他那張明確的槍的圖片,我不知道 Roland Barthes 會怎麼評價這張照片,他是對 William Klein 所拍攝的紐約的義大利街區的一群孩子產生的「刺點」。
William Klein
同樣是有關槍的影像,「可我一直盯著看的,卻是一個小男孩的一口壞牙。」他說。不管如何突如其來,刺點總或多或少地潛藏著一種擴展的力量。
William Klein
而 Lewis Hine 在紐澤西一所學校拍攝了兩個瘦弱的孩子,他們有畸形的頭和惹人同情的側影(Lewis Hine 善於以攝影表現和反應社會問題),但此時 Roland Barthes 卻似乎忽略了這一切,他看的是偏離中心的細節:男孩的丹東式的衣領,和女孩手指上包紮的紗布。
「我丟掉了一切知識,一切修養,我不讓自己接受另一種眼光。」刺點的反應由細節而生,隨後帶來頓悟。
Lewis Hine
回到最初那張由 James Van Der Zee 拍攝的家庭照片,Roland Barthes在 看過它後始終不能忘卻,不久之後他明白了,對於它真正的刺點是裡面兩位女人脖子上戴的項鏈。
「我以前看到家裡有個人總是戴著這樣一條項鏈,和這條完全一樣。她終身未嫁,過世後項鏈就被鎖在一個舊首飾盒中。我這才明白,刺點無論如何直接、如何尖銳,卻能和某種潛在的東西對上號。」而那潛在的東西,或許會是一聲嘆息、一陣戰慄,Roland Barthes 非常直接和近乎切身體會地講出了觀看照片的某種方式,於是他又說:想要看清楚一張照片,最好的辦法是抬起頭,或閉上眼。
安德烈.凱爾泰什
Source:Empty Your Glass
核稿編輯:洪采姍